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 西川段氏 (第2/2页)
,泽干山覆’,那一辈的段氏家主正好单名一个泽字,族中老人商量之后,便举族迁徙去了滇西,不知是否属实?” “我那时年纪不大,也不喜参与族中琐事,对这谶语一事了解不多,”段小川沉默了片刻,道,“但据我姐,也就是殿下娘亲推测,其实早在百年前,段氏便有了南迁的迹象。” 韩通点头,恍然道,“若是百年前便已有了南迁的打算,而二十年前的天下大乱正好成了家族南迁的契机,那便说得通了。我看过西川的地方志,西川的段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司马错伐蜀,秦迁中原汉民入川,如此垒代世家,想要举族迁徙,非伤筋动骨不可为,实在难以想象段氏会为了一凭空而来的谶语而迁移宗祠,惊扰先主。” “确是如此,”段小川点头道,“其实段氏的段在先秦时,并不是如今这个表意分离的段,而是锻造锤炼的锻,段氏先主本是抡锤打铁的铸匠出身,在先秦百家争鸣时追随墨家钜子周游列国。” “后强秦席卷天下,法家崛起,墨家零落,眼见平生志向尽皆付诸东流,先主便顺应秦王的适徙令来到了西川,这一呆便是数百年,期间天下分分合合,法家没落,儒家又起,墨家依旧无立锥之地,而百年前又出了叔仲的君权神授论,更是让儒家制霸天下学说,那时的段氏家主便生了再次迁徙的念头。” 李九归想起之前段小川所说,‘你娘心中一直有个理想的盛世,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老弱孤寡皆有以养,公卿大夫循礼恭让,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道之,不知其所以然……’,不禁道,“所以我娘是如今的墨家钜子?” “算是也不是,”段小川道,“墨家一贯主张贵俭、兼爱、尚贤、敬鬼神、顺四时而非天命、孝视天下以同心同德,或许也是受了墨家主张的影响,段氏在西川逐渐根植深厚,在前陈时更是被世人奉为五大门阀之首,为了延续墨家薪火不断,不知从何时起,段氏家主便在墨家子弟中约定俗成的成了墨家钜子。” “但即使是墨家钜子,其实也没什么用,墨家子弟早已散于诸野,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只有段氏藏书的琅嬛阁内还残存了一点墨家典籍,束之高阁多年,积灰如雪,无意间被你娘亲发现了,奉为至宝,翻来覆去地研读了许久。” 段小川说到这里,眉眼间浮起了一抹柔色,片刻后才低叹一声,继续道,“后来家中族人最后一批离开时,你娘亲不愿南行,想去中原看看,她本就不是闺阁淑女的性子,比族中大多数男子还要洒脱无忌,人各有志,家主也不勉强,便将墨家钜子的信物湛卢剑给了你娘,若遇志同道合者,看见这把剑也算是缘分,若遇不到,逞着湛卢的锋利也足以防身。” 段小川说罢,昂首看了眼林隐光手边的长剑,“就是林隐光拿着的那把。” 众人顺着段小川的目光落在林隐光手边的长剑上,文俨少不禁道,“听说这剑是殿下从匈奴单于处换回来的,如此重要的信物,殿下娘亲就那么给了匈奴……” 段小川郎朗一笑道,“这便是你看不开了……而且,我猜测八年前匈奴愿意停息战火,与我朝开设榷场互市,这把剑或许起了点作用,听闻当初墨家流散时,有一批墨家子弟便是去了西域三十六国,那之后便是谢锡璧助刺儿金合并西域诸国,收拢匈奴八部,一统漠北。” “那谢锡璧愿意交回此剑,他也实非常人。”李九归道,想起谢锡璧或许命不久矣,扶风亭一面可能既是第一次见面亦是最后一次,不禁又有些惋惜。 “你娘能将此剑给他,便足以说明此人的非同寻常了。”段小川道,“说了这许多,殿下心中也应十分清楚,想去滇西寻求段氏相助,一是确实难以保证家主愿意,二则是关中去滇西,路途遥远,远水不救近火。” 李九归遗憾地点了点头,片刻后又问道,“这些父皇知道吗?” 段小川摇头,“我也不知。” 建元七年,段珞珞于西川梅苑诞下一子,出月后李蜚微服至西川。 “说了这么多,你是既不愿同我回洛邑,也不愿给我孩子了。”李蜚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拇指与食指并力,咔嚓一声轻响,指间酒杯应声而裂。 莹白的裂口染上了丝丝殷红的血色,触目惊心,李蜚却只是盯着手持湛卢的段珞珞,浑然不觉。 “你若不把孩子给我,我便大军压境,先屠西川,后灭滇西段氏,你知我干得出来。”李蜚袍摆轻扬,负手而立,不怒自威。 段珞珞右手紧紧握住剑柄,如玉的手背青筋暴起,脸色惨白,咬牙道,“李蜚,你欺人太甚!” “我若欺人太甚,你现在就该在洛邑皇宫,而不是在这里持剑威胁我。”李蜚面沉如水,黑眸凌厉,“你若敢自戕,那就让他们与你一起陪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