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 逾矩 (第2/2页)
睡不着。” 如今不比当初在皇宫,那时两人是日日形影不离,晚上林隐光几乎都是宿在明德殿,有时是被李九归拉着同塌而眠,有时则是宿在外面的小间。 但现在林隐光却没法时时陪在李九归身边了,他既是李九归最亲近的人,也是李九归探听外面的耳目。 “殿下该有个房中人了。”林隐光轻轻拍了拍李九归的后背,“如果还在皇宫,殿下也该立妃了。” 李九归收紧了搂着林隐光的手臂,抬头与林隐光四目相对,片刻后低头一口咬住了林隐光的嘴唇,临到头却又变成了蜻蜓点水般的轻吻。 “还饮酒了?”林隐光含糊道。 李九归低低地嗯了一声。 “有心事?”林隐光抓住李九归两臂,轻轻推开些许。 两人形影不离多年,林隐光几乎是看着李九归长大的,是以李九归很难有事情能瞒住林隐光,但李九归又不知该从何说起,只是一双凤眸心事重重地望着林隐光。 “让我猜猜?”林隐光道,“是秦将军?” “你知道?”李九归微怔,心中既有林隐光没有提起段小川的如释负重,又有被林隐光发现秦逐北的提心吊胆。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可以推测出些许。”林隐光温和地笑了笑,“秦将军是不是向殿下表达了倾慕之意?” “你怎么看出来的?”李九归脱口道,“不过,我拒绝他了。” “为何?”林隐光讶然地挑了挑眉,“殿下不喜欢秦将军?” 李九归摇了摇头,“这和喜欢与否没有关系。” 林隐光了然道,“殿下是怕耽搁了秦将军?觉得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才是他该有的人生?” 李九归撩起衣摆又坐到了石阶上,拍了怕一旁的位置示意林隐光也坐下,道,“算是吧,家有娇妻,子孙满堂,攘除夷狄,封狼居胥,这些我都会鼎力支持他,但这个不行。” “可是殿下身边总得有人才行啊,比起那些有目的的攀附,秦将军的赤诚之心才更显珍贵。” 李九归转头望着林隐光,突然道,“隐光,我真的是太喜欢你了,你不要怪我……” 林隐光愣了愣,然后笑道,“如今这样很好,而且,我也是心悦殿下的。” “不过,秦将军虽看似少年心性,心思单纯,但其实心中自有城府,轻言放弃不会是他的行事风格。”林隐光接着道。 “日后再看罢,”李九归道,“说说西川有什么动作。” 建元二十二年李九归生辰翌日,李九归盘腿坐在床榻上,想着刚才几乎是落荒而逃的林隐光依然暗自好笑,平日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恬静无欲,喜愠不显的谦谦君子林侍卫何曾这般慌张无措过,李九归越想越觉得有趣,也或许是多日的肖想终于得偿所愿,嘴角的弧度也不禁变得越来越大。 正当忍不住要笑出声时,内侍严谨的声音在殿外响起,“殿下,皇上要您去乾坤殿……” 李九归与李蜚原有八分相像,但李帝常年不苟言笑,以威严慑人,李九归却是跳脱性子,虽在李帝面前持重规矩,人后却是言笑无忌,两人形似神异,是以八分相像变成了五分。 而此时李帝虽然依旧面无表情,但眼底暗涌的怒意却是令左右皆胆战心惊,面无人色,相较于满面春风得意的李九归,父子俩简直是连一分相像也无了。 李九归也察觉到了殿内风雨欲来的低压,连忙敛去唇角的笑意,低头趋步疾走到龙案前,叫了声‘父皇’。 李帝摆了摆手,左右内侍顷刻间便都消失在了殿外。 李九归低眉敛目地立在龙案前,面如冠玉,俊美无暇,直如一尊璧人一般,让人不忍苛责。 李帝看了李九归半响,叹了一气,道,“太子觉得前陈武帝如何?” 李九归虽不知李帝为何会突然提起陈武帝,但还是老实回答道,“武帝尊贤用士,外攘夷狄,内修法度,铸戍边雄城,斥远境蛮夷,使四垂无事,有中兴之功,又大胆启用贤人叔仲,宣扬君权神授,佐以父权夫权,兼以仁义礼教,从此神权隐没,皇权至上,为山河一统规矩万世之业,夯固后世之基,是为雄主。” “那哀帝呢?” “哀帝……”李九归抬眸飞快地看了李帝一眼,见李帝面色如常,便接着背书道,“哀帝荒yin,害虐烝民,宠幸佞臣,耽于男色……”李九归猛地一顿,咬唇不再继续。 李帝漫不经心接道,“太子可知‘哀’这个谥号是怎么来的?” 李九归迟疑道,“难道不是武帝给的?” “是哀帝自己要求的。”李帝淡淡道,“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处死非义曰哀,一个如此清醒的皇帝,太子觉得会像史书上所记载的那般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吗?” 李帝看向李九归,“如果说哀帝真做了什么不容与他人的过错,那便是他企图与他的大祭司共治天下。” “太子,林隐光本是我给你留的辅国之才,如今却被你当做嬖宠禁脔……” “没有……”李九归急道。 “你有没有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你是未来的皇帝,一言一行都有万千双眼睛注视着,就像哀帝与他的大祭司,哀帝幼时非不聪慧,也非胸无大志,登基后也是有一番作为的,若哀帝真如史书所载的那般不堪,后面估计也没武帝什么事了,更不要说还延续了陈朝百年命数,可哀帝最后却郁郁而终,而那位大祭司,据说更是被挫骨扬灰,剔名除讳,无宗庙祭祀,无香火供奉,成为一缕孤魂,荡野无依。” “下之事上,非从其所令,而是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效之更甚,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因是民之表率。” “而皇帝虽然处至尊之位,但亦是人,是人便有力所不逮,智所不能之处,是故明君蓄能臣,施其材,如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这样才能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你回去好好想想朕今日所言。”李帝最后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