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32 (第1/2页)
吃过一顿美味的晚餐,他们四人来到万神殿。它是古罗马保存最完好的建筑,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万神殿是意大利三大穹顶之一,拉斐尔、罗马皇帝维托里奥·埃曼努埃尔二世等人长眠于此。 升阳记得,陆宇很喜欢拉斐尔的画,还带她看过拉斐尔画作世界巡展。没想到,今天晚上,她竟然走到拉斐尔的埋骨地。 俞mama小声嘀咕道:“大晚上的,怎么走到死人墓地了?” 升阳搂着母亲的肩膀,笑着说:“妈,这您就不懂了。一般人的尸骨能留500多年吗?圣人的墓地不叫墓地,叫圣地。就像佛祖的遗骨叫佛骨舍利一样。” 万神殿的内部没有窗户,顶部有一个8.9米直径的大洞作为采光点,光线从顶部泄下,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改变光线的角度,设计十分巧妙。 升阳问:“下雨怎么办?不会把大殿地面打湿吗?” 元老爷:“不会。下面有排水孔,雨水顺着流出去了。” 升阳歪着脑袋想,“为什么会在殿顶开个大洞呢?” 元老爷努力努嘴,“全世界的建筑专家也很疑惑,上面的神秘天眼,究竟是为采光而建,还是为神明而开。” 俞mama不禁打了个寒战,小元也真是,黑灯瞎火的,讲这种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话。升阳本来就神神叨叨,和普通女孩不一样,就爱听鬼啊神儿的! 升阳好像有些顿悟,“啊,万神殿,是为诸神建的吗?” 元老爷点头,“公元前25年,罗马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主持建造了它,用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罗马诸神。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 升阳:“真的是给神明住的,才能2000多年不被地震、战火、风蚀、水患破坏。” 元老爷:“大殿有13个篮球场大小,一根立柱都没有,十分宏伟。阳光照进穹顶之眼,很像中国古代的日晷,是按照太阳的周年运行规律设计的。” 升阳:“意大利在西汉时期,已经懂得这个了?” 俞爸俞妈也凑过来,元老爷比他们之前见到的任何导游都要棒,感觉学问特别渊博,那些像砖头一样的书,真是没白看。 元老爷:“和其他古建筑不同,万神殿的入口在北侧,而非南侧。正午的阳光会通过穹顶之眼,照射到北边的入口附近。” 升阳:“如果正好照到门口,这时有人进来,那可真是天选之子。” 元老爷:“一年的正午时刻,太阳的高度不一样。冬季,阳光低,入射角度小,只能照在穹顶上。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可以照在神殿的地板上。根据正午时刻阳光照射点的位置,人们可以知道当天是什么日期。” 升阳:“和圭表差不多。” 元老爷:“是的。在三月的春分日和九月的秋分日,正午时的阳光恰好照在拱门上方,这是皇帝认为最接近天堂和神明的时候。罗马建城纪念日在4月21日,正午时分的阳光照在大门,皇帝在此时步入神殿,耀眼的阳光不偏不倚地聚集在他身上,万众瞩目,不仅能强化君主的神圣与权威,同时也强化了罗马的荣耀。” 升阳惊叹于古罗马人的巧妙心思,其实在欣赏其他建筑时,她就深有体会。她又问:“那为什么,这个神殿能2000多年不倒呢?” 元老爷:“它的地基、墙壁、穹顶,从下往上结构的厚度在逐渐递减。底部地基有7.3米。” 俞妈:“咱家客厅都没7.3米!” 升阳和元爸爸都笑了。 元老爷继续说:“穹顶底部墙壁的厚度是6米,穹顶从下到上也是逐渐变薄,到最顶部,厚度已经减小到1.5米。这样厚底递减的设计,不仅增加了稳定性,里面的视觉效果也非常好,像是一副立体的壁画。” 可惜今天太晚,万神殿已经不再接待游客,他们只好明早再来参观内部。 万神殿的前面是罗通达广场。广场的中心竖立着一个高大尖顶方碑的喷水池,方碑的基座雕刻着古罗马神话场景。 此刻,喷泉流水潺潺,有位女士正在演奏手风琴,人们在音乐声中聊天或者发呆,小男孩驻足听得入迷。 他们四人吹着习习晚风,漫步在广场上。 元爸爸对升阳低低讲述,“拉斐尔在1508年,25岁时来到罗马。那一年,米开朗基罗开始在西斯廷礼拜堂画《创世纪》。拉斐尔在罗马度过了12年,主要为两位教皇在梵蒂冈行宫里画湿壁画。他的作品集中在四间被称为‘拉斐尔厅’的房间里。前两间的湿壁画基本是他本人画的,第三间是他做的素描稿,大部分由他的学生们完成。第四间则是他的学生们在他逝世后根据他的设计完成的。” 升阳依稀记得,陆宇说过,拉斐尔去世时年纪不大,而且终身未婚。“拉斐尔因为什么死的?” 元老爷:“拉斐尔37岁时英年早逝,据说是一夜纵欲后开始发烧,但他没有告诉医生发烧的原因,导致医生开错了药,连续发烧15天后去世。” 升阳:可见,男人还是得有精神依托。 元老爷:“逝世后,尸体被安放在万神殿。教皇把一尊精美的石棺赠给了万神庙作为拉斐尔的棺墓。诗人彼得·班博为拉斐尔写下诗句:你活着,大自然黯然失色;你逝去,大自然悲恸欲绝。” 在元爸爸低沉舒缓的嗓音中,他们走到了纳沃纳广场。广场上建有三座着名喷泉:南端的摩尔人喷泉、中心的四河喷泉和北端的海神喷泉。 它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有着让人着魔的魅力。 升阳发现,意大利人的状态很放松。以前,她曾看过一部意大利电影,现在已经想不起名字了,只记得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意大利人总说,我们不需要任何人告诉我需要放松,如果我在路边见到一个标识说“你需要休息一下”,我会说“我当然知道”。 正因为意大利懂得享受人生,懂得细细品尝美食的层次和冲击感,不紧绷、不患得患失、不带有目的去生活,才能拥有如此多的艺术家和美好的建筑。 钱钟书曾经说过: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年。只有解决温饱,不为生计发愁,人格得到尊重,才会衍生出戏剧、艺术、建筑,这些消遣。中国人的生活太“实用”了,做无聊事,通常被认为玩物丧志。只有无目的的“无聊事”才能激发出天赋与创造力,乃至与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