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6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15)  (第1/1页)
    【万物相生相克,除了育种之外,老祖宗们还利用作物之间的习性来提高产量,都可以说是无所不为了。    《氾胜之书》曾经推荐在在秋天除麦后把土壅在麦根上,这其实起到抑制小麦的生长,因为老祖宗们已经发现,如果冬小麦在过冬前生长过旺盛的话,等到返青后会被影响,因此也有了麦无两旺的说法。    还有《齐民要术》中记载,会用工具敲击枣树树干,叫树干局部受伤阻止营养往西啊输送,从而提高产量,这就是有名的嫁枣法。    农桑衣食撮要》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是根部除去主根,促使新根茁壮生长,达到结果肥大的目标。】    “不知道天幕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农书啊?”虽然觉得是奢望,但还是忍不住发出想要的感叹。    能找到的还好,可有些朝代生在前面就很是无奈,一块肥rou吊在面前却是只能闻闻味道,怎么能不叫人心痒难耐呢?    农家:你们这么看着我们干什么?以前都说我们是泥腿子,能种地就不错了,有些连字都不认识,以为我们不想出书吗?    一个个那都是腰杆子硬起来了,互相瞪眼起来都不带退缩的。    都是打工的,谁比谁高贵,反正现在的形势就是哪家都要用,可不得先把气势燥起来嘛。    【这种方式其实又可以说是主动制造损伤,作物里面有,畜禽当中也不会落下,最出名的就是叫人闻风丧胆的阉割技术啦。    其实不单单是猪,很多畜禽都经历过这一遭,摘去的畜禽性格会变得温顺,毕竟没有了世俗的欲望,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啊。    留种的自然就是优秀的那一批,留下来配种达到优生的目的。】    一群人面露自得,第一次或许会畏惧,第二次或许会不习惯,但听得多了他们无所畏惧,反正又不是想要进宫,没谁会变态的阉割他们。    只不过,太过于感同身受就是叫他们对畜禽都有种淡淡的同情,不过并不影响他们下刀子的速度。    左右都是一个死字,不如创造点价值吧。    【大自然的生态并不是完全敌对的,大家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种地的时候也可以巧妙的运用这点特质。    轮作倒茬、间套混作就是利用这一点的优秀作业,在大豆地不要间作大麻,大麻地可以间作芜菁,槐树籽和大麻籽混播,桑树下种苎麻……    这些都是老祖宗多年种植下来得出的结论,其实很好奇啊,当时为什么会想到会粮种作物间种,毕竟大家好像没有这个闲心和实验的思想。    可要说无意间发现,那么发现的东西又有些太多了,有点可惜这些内容都只是浅略的提及,没有深入背后的因由,查都查不到,叫人很可惜啊,不能满足好奇心。】    这一点也无可奈何,古代出书又不讲究水字数,向来精简,造成许多内容存在争议,歧义叫后世误会。    别说天幕不知道,哪怕是他们当代都不明白,买到书也没翻到原由。    不过,这些东西还能混合种啊,家里的地可以试试。    不大规模的种,但种在小菜园没关系的嘛。    【畜禽也能加入到这个过程里面来,养鱼的时候会优先草鱼鲢鱼等鱼混养,古人的说法是草鱼吃草,鲢鱼吃草鱼的排泄物。    嗯先不说这个过程充斥的味道,但人家确实适合养在一个池子里面。    好坏全在于咱们的利用,在养蚕出现之前,吃桑叶的蚕叫人吃不到桑葚那可是一害啊,可等到利用蚕丝,那就是大宝贝;    水濑是鱼的田地,可用来捕鱼的时候就变成人的好帮手,鱼鹰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起来咱们人类做得很不地道,活像是周扒皮一样。    生物防治这个事我们没有准确的提出概念,但其实已经做了许多,像是养鸭治蝗和养鸭治稻田蟛蜞。】    李世民耳朵一竖,治蝗?    很好,捡漏一个知识点,抄下来,他们大唐接下来可是还有几年的蝗灾,这一次他不想再生吞蝗虫了。    听得是热血沸腾,但本人还是有点心里障碍的。    导致他现在对蝗虫都有种特殊的敏感,就怕还得‘重蹈覆辙’。    【中国传统农学的核心其实就三样,天地人,也就是所谓的三才理论。    有趣的是,农业的三才理论当中人并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注重参与。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相互配合,思想还挺超前,从先秦开始就有了保护自然的思想。    当然有思想和实行是两码事,禁止竭泽而渔、焚林、禁止捕猎过于幼小的动物,可生存是第一要义,不断的开垦造成的环境破坏…    说实话,也怪不到老祖宗们的头上去,咱们后面这些年为了经济放弃的可比老祖宗多多了。】    没办法,经济和环境总要舍弃一样,前些年大家都没得选择,只是这些年补救起来的投入也是巨大。    “是啊,抓到什么就是运气好,哪里可能放过啊。”    “其实也怪不到咱们头上吧,那些大老爷随随便便用东西可比咱们浪费多了。”    看着展现出来叫人惊骇的环境,百姓一方面有所顾忌,但脑袋还是很清醒,他们浪费也浪费不到哪里去。    开荒什么的,说的好听,不是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或者是定国之初,轮不到真正落到百姓手里,都是世家大族不断扩张,和他们没多大干系,顶多算劳工。    【人的力量不可或缺,可是天时地利不可违背,便要顺天时,量地利,三才引申出来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方法。    盗天地之时利则能人定胜天。    说得再多其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前面那些灌溉、施肥、良种培育的增产方法,我都透题这么多,相信会有更多农书留下来供以传阅。    只希望一点,不要写的太简单,书都出了,就别抠抠搜搜的啦。】    每次看到那简洁的古籍,和现代水字数的论文简直是两个极端。    农家:还是得催墨家的人尽快把好纸和印刷术弄出来,价格打下来,他们用起来才不心疼。    墨家没好气,你们还真是用得着的时候就拿正眼看人了。    百姓可不管那么多,工具良种这些方面他们没能力做,但沤肥还是会的,就是可能村子周边的废弃物会被扫荡一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