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跪在这儿做什么?又没人罚你。 (第1/2页)
世人都说,黎家父子是一脉相承的jianian相佞臣,专擅钻营,媚上欺下。如今看来,这等传言也有几分道理——不然怎么三言两语就能如此颠倒黑白,偏还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坎里,堵得南安王无话可说。 难怪人家权倾朝野。 黎瑾瑜:“……” 听起来也不是特别像在夸人。 延缓就藩的事还悬在头顶,说不准这会儿心里正压着火呢。黎瑾瑜只好格外谨慎地赔笑道:“哪里就颠倒黑白了,分明是南安王行事逾矩,私下里打探消息,合该训诫。” 闻江面色不虞:“打探消息是今日才打探的,还是你今日才知道?——攒了多久的事了,倒会挑时候训诫。” “是,几日前得的信。还是我叫人透的口风,只说年后就藩许有些变数,驿馆里转天就不安生了。” 黎瑾瑜不太拿得准他的心思,小心试探道,“也幸好你今日提起,不然他与你父子一脉,我贸然发作,落到外人眼里总归也落你面子。” 属他会说话。 偏偏嘴上乖顺,遇着事却从来独断专行。 虽说方才在父亲和兄长跟前,黎瑾瑜的确事事句句都叫人格外痛快。可钦天监算卦叫他们留在京城这等大事,连在驿馆闭门不出的都知道了,自己日日宴饮交游,竟半点儿口风都不曾听过。 ——也实在叫人怄气。 闻江冷笑:“我的面子?这样大的事我又是最后才知道,我哪里来的面子?” 黎瑾瑜心知他说的是延缓就藩的事,也不巧言辩驳,只在他跟前端正跪了,做足了恭顺模样:“这事怪我,年前该同你说的,我是想着,原不是什么大事……” 几月前,离京就藩于闻江可算是头等大事。 黎瑾瑜小心试探,觑着闻江神色,见他听了竟不曾反驳,也不曾立时发作,倒像是默认了似的。 果然是有的转圜。 黎瑾瑜自摄政以来,甚少言说天象怪力,此时亦不过假借一二,于是坦然道:“子清,我也不瞒你,钦天监所言,不过为免年后削藩生乱,借天象拘他们在京中罢了。你若想回晋南,我自然不敢强留,另寻个缘故搪塞过去就是。” 他端的是以退为进,倒是轮着闻江犹豫了。 ……其实也不是非得回去。 一来是他虽有了爵位衣食无忧,可这几月在晋南过得仍旧不算顺心,二来是不曾想jiejie竟能接了母亲过府别居,算是解了一大患处,自然也不必再急着回晋南照看。 其实这几日闻江心里一直有所打算,只是先前为了就藩闹得狠了,这会儿他再自己提出要留在京城,总归太没面子了些。 反倒是借着这回天象之说,闻江颇有几分冠冕堂皇:“这样大的事怎可儿戏,既然你摆了天象出来,我,我随他们一同祈福就是。” ——这话说来,又似乎显得太轻易了些。 闻江耳根微红,总觉着自己答允得过分急切了,急急切切地找补:“削藩这些事我不懂,总归你动作快些,我还要赶着回去的。” 这种时候就半句不能点破,黎瑾瑜于是做足了喜不自胜的模样,连连点头:“好,好……子清,你肯多留几日,我已实在高兴了……” 自己一句话就能叫人至喜至哀,闻江从来都极为受用这样的掌控,心里那点没来由的火气也不自觉散了七八分,只是依旧不大高兴,故意道:“有什么可高兴的?我又不是为着你才留下。” 黎瑾瑜才不同他做这等口舌之争辩,笑吟吟地点头:“是是是,那自然是咱们永安郡王一心为着朝堂安定……我不管,总归是夫君心里疼我。” 许是马车里的炭盆太旺,闻江只觉着耳根愈热,强撑着冷脸:“少来这套。你倒是瞒得好,事事我都是最后一个知道。” 话赶话的,总有几分真切的恼怒。 黎瑾瑜听得敏锐,于是端了盏茶奉给他,低声下气地解释道:“我也不是单要瞒你,只是怕大年下的,提起这事再惹你不痛快……总归都是我不好,子清好歹消消气,就容我这一回罢?” 闻江不理会他,也不接他的茶,偏偏在黎瑾瑜识趣地要将茶放回桌上时拦了一下,抵着他的手腕不许乱动,依旧叫他端着。 黎瑾瑜自小端方持重,连念书时先生罚的手板都没挨过几次,御下也从来肃整庄正,不过罚些俸禄棍棒,还从不曾特意见识过那等专门磋磨人的细碎手段。 到这会儿被闻江摆弄得端着茶盏跪在马车里,他甚至还是是稍作反应,才意识到这应当又是一场心血来潮的责罚。 一盏茶不算重,也是能入口的温热,可时间一长还是难捱,双臂渐酸发僵,膝腿也正有些酸麻劲。 自先帝大行,棺椁送入皇陵后,黎瑾瑜还是头一回这样正经跪过。 闻江将他晾了半晌,直听得马车外喧嚣人声由远及近,路上颠簸至缓,一路终于回了内城。 黎瑾瑜垂眸,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忐忑。 他尽力稳端着茶盏,全盘领受了这场责难,认认真真地赔不是:“子清,我知错了。往后但凡是与你有关的事,我一定先同你商量,绝不敢擅自做主了。” 事涉朝政,想必黎瑾瑜自有安排,不叫自己知道也是应当。闻江倒也不至于真为这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