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二章:瓦剌灭亡 (第2/2页)
人,缴获牲畜两万余头,先後来降的部落民众多达三万余人。 巴图特、土默特、辉特等部皆是只有七、八千人或万余人的中小型草原部落。 其中辉特早在永乐年间就臣服了大明,被迁移到了阿喇嗔(喀喇沁)部落的所在地,与杜尔伯特部毗邻而居。 至此,巴图特、土默特被灭後,以绰罗斯部为首的不服大明朝廷管辖的瓦剌各部全部被剿灭。 九月十五日,朱高煦下诏班师,同时留下了五个营驻守漠西及漠北各地。 第一个营驻紮在札卜罕河西岸,对投降的土默特部、巴图特部等士兵进行劳动改造,如搭建房屋、运送石块等。 朱高煦命令原陕蒲都督府抚宣司指挥使宋瑛担任这个营的临时营长,戴罪立功。 第二个营驻紮在札卜罕河东岸,背靠燕然山脉,作为震慑归降的诸部落而存在。 第三与第四个营驻守在和林城附近,一方面负责挖掘和林城废墟之中的财物,另一方面配合驻紮在阿鲁浑河与土剌河流域交汇处的第五个营巡视及招降草原各部。 十月二十八日,大明乾熙皇帝朱高煦率领明军凯旋抵京。 十一月初八,大明皇太子朱瞻域携一众负责後勤的文武官员奉旨入京,等待封赏。 当天晚上。 朱高煦在乾清g0ng召见了朱瞻域。 父子俩认真分析了这次北征瓦剌能够取胜的原因。 首先,朱高煦认为,取胜的根本原因在於明军发动的是正义之战,是为了制止绰罗斯部到处征伐掠夺,恢复漠北安宁的秩序而进行的战争。 脱欢仗着兵强马壮,不断吞并其他部落,导致许多牧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虽然这种情况在过去的草原上是一种常态,可是永乐年间朱棣三次亲征後,漠北至乾熙二年时已经安宁了十余年。 这十余年以来,草原上的牧民们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总归是远离了战乱,过的日子还算安稳。 朱高煦亲征瓦剌,打出的旗号是剿灭脱欢,还牧民们以及被绰罗斯部征伐的各部以安宁。 因此,朱高煦率领的西路大军才能在北上的途中,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什麽强大的阻力。 其次,大明与瓦剌双方综合实力相差悬殊。 大明经过永乐中後期十余年以来的恢复、发展,以及朱高煦继位後主持的乾熙新政,重编新军,出现了国富兵强的殷盛局面。 这为对外战争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b如为三路大军十七万战兵提供粮草军需的辅兵等後勤人员就超过了二十万人! 反观瓦剌,不仅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而且内部分崩离析。 先是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等部归附大明,继而大批瓦剌部众不断向大明投降,使瓦剌的综合实力一降再降,在永乐年间的几次大战中,瓦剌在大明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损失惨重。 此外,寺庙的大量兴建,部落贵族为加强统治,强制牧民信教,以及各种物资贸易又受到了大明朝廷的限制,以至於草原部落人口骤减。 再次,大明朝廷的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战略上,永乐初,面对瓦剌不断崛起的势头,朱棣采用积极打击的策略。 等到後来瓦剌三分,朱棣便改变策略,尽可能让绰罗斯部、斡亦剌部、土尔扈特部维持平衡,谁强就打谁,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增加国力。 待脱欢强势崛起,征伐其他部落,打破瓦剌平衡,引起其余部落不满时,朱高煦抓住战机适时地发动了大规模战争,迫使脱欢不得不孤注一掷,集中兵力与明军对抗。 在战争中,以庆耀、朱能、陈懋、杨洪为首的大明诸将,英勇敢战,成功地运用枪Pa0协同、陷马坑的战术,连战连胜,将大明先进的战略战术及火器装备,与骑兵的剽悍勇猛结合起来,使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PS:因为孩子还没有出院,这两天事情b较多,导致更新不稳定,希望大家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