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兽X大发的二叔玩弄着我小巧美艳的朱唇,胯下的早已挺立的 (第6/8页)
巍地晒太阳,逢人就问一一 「吃了吗?」 铺子回本的第二年,我找了家私塾,将裴小桃送去了读书。 第三年,抛去日常花销,我还攒下了五十 两银子。 没人会信,一家不大的豆花铺子,竟然这样赚钱。 事实上很早之前,我就写信告诉了裴二叔,让他不用再寄钱过来。 转眼已是三年,这三年,我们一直都有书 4 最开始是我告诉他铺子开始盈利,他在军中也需开销,莫要苦了自己。 信寄出去他没有回,也没有再寄钱过来。 裴二郎就是这样的性子,他的疏离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忙生意时,也没心思想别的,直到那位邮驿送信的军差,匆匆路过豆花铺子,看到我顺便问了一句:「薛娘子,你要不要寄 亵裘护膝之类的御寒衣物,那边要打仗了,冷得很,我们这两日就出发了,要寄的话快点送去。」 云安县属洮州郡,平时消息不算滞后,打听了下才知,从年关开始,塞北蛮金、铁勒等游牧部落,开始不断地侵犯挑衅。 天子动怒,下令出兵。 那两日,我一刻也没闲着,买了好一些的裘皮和布料,连夜缝制亵袍。 行军打仗,外面要穿铠甲,为了行动方便,穿在里面的亵袍不能太厚,又要暖和。 裴二郎约莫身高八尺,身形匀称,我做了件差不多的亵袍,后背和前胸处,针线密密地缝了层裘皮。 4 毛裹在里面贴身穿,应该会暖和许多。 连同做好的护膝和夹袄,及时送去驿站, 我才松了口气。 边关那场仗打了近三年。 而一般有条件的士兵,家里会给做亵裘寄过去,裘皮可比冬衣暖和,在军营若是收到了这个,会赢来很多羡慕的目光。 再不济,家中有亲人的,护膝夹袄总是寄得起的。 军差说,每年冬天,他们驿站最多的就是护膝夹袄。 我闻言不禁有些诧异:「每年都寄?」 「对,你不知道,边关苦寒,冬天风刮起来跟刀子似的,能刮到衣服里割人的rou,要不那帮胡蛮子拼了命地想侵占我们的地 盘,每年冬天他们最难熬。」 4 我皱了眉头,没有说话。 最后一年轻小将起了身,抹了把脸,强硬地对我笑,红着眼睛哽咽:「嫂嫂,还有豆花吗,多摆几碗放着吧,我们还有很多人没有回来,当初说好的一起来吃。」 饭饱后,裴二郎带回来的兵将,有几人朝着荆州等方向继续赶路回家,匆匆别过。 另有四人留在了云安县,其中就有那年轻 的韩小将。 裴二郎说,这四人是光条汉,家中已没了亲人,纵然圣上特许探亲,他们也无处可去,所以都跟着他回来了。 我道:「探亲的消息传来,我抽空回了大庙村,如今家中已经收拾干净了,可留他们 男儿,烦请大家下次再来吃,今日就不收钱了。」 热腾腾的豆花,浇上卤汁,点酱醋,撒小葱,海米,三合油。 鸡杂汤浮着一层油光,香气扑鼻。 4 临近冬日,铺子里却热火朝天,军中汉子 能吃,几乎每人面前都垒了好几层碗。 阿香也很高兴,看他们吃得香,捂着嘴笑,然后接着给他们盛豆花。 他们边吃边笑,边笑边聊,说将军没有吹 牛,这豆花真香真好吃。 直到他身后跟来的那几人,也下了马,一个个身穿甲衣,五大三粗,走过来欣喜而客套地朝我揖礼。我才再次回过神来,赶忙朝他们还礼一 「各位军爷不必多礼,折煞民妇了。」 「不不不,嫂嫂才是不必多礼,咱们愧不敢当。」 「嫂嫂当得,若不是您的那封信,咱们几个还不知道有没有命来洮州郡吃这碗豆花和鸡杂汤呢,将军一诺千金,我们就真的来 了,厚着脸皮登门,还望嫂嫂莫要介 4 怀。」 我被他们的话整得摸不着头脑,虽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听懂了他们是要来吃 豆花和鸡杂汤,于是赶忙转身进了铺子。 我未等他开口,先紧张地唤了一声:「二,二叔。」 「嗯。」 从前是我声音轻,他声音低。 如今反倒变了,我声音很低,低到我自己都要觉得他可能不会听到。 可他听到了,还轻轻地应了一声。 似乎还轻轻地笑了一声。 我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听错了,微诧地看他, 4 结果竟真的看到他勾了勾唇角,深沉眼中 有隐约而细碎的光。 玄色铠甲,甲片锃亮,折着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待到看清了,那人剑眉斜飞英挺,黑眸锐利细长,薄唇微抿,下颌冷峻,深褐色的眼睛正幽深静默地看着我。 四目相对,我半晌才回过神来。 裴二郎变化太大了。 三年又半年,他走的时候身上尚有几分桀骜的少年气息,如今回来,容貌愈冷,桀骜肃穆之余平添金戈铁血之气,尽是成年男人的锋锐和深沉。 除此之外,还有多年征战杀戮堆起来的凌 厉和震慑。 那双冰似的眼睛,眸子黑沉。 4 关士兵返京,特许回家探亲的消息。 然后隔了没几日,裴二郎就回来了。 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带了约莫八九个兵将,同样穿着铠甲军靴,骑战马良驹,威风凛凛。 自城郊西外门入城,从县城大街驰骋到狮子巷,一路马蹄声响,引人注目,议论纷纷。 晌午,日头暖和。 狮子巷南街,铺子里生意正好,阿香在给人盛豆花,我忙活着端到桌子上。 正将手中两碗放在外头街边的桌上时。 「家中一切安好,常带太母桥边走动,唯小桃难以管教,私塾逃学,还打了同砚,二叔回来可好好管教,盼平安归家。」 边关战事吃紧,原是没打算能收到裴二郎的回信的,结果第二年书信寄出后,邮驿送来了他的信。 字迹确是他的字迹,信上只有一个「好」字。 4 第三年,还是一个「好」字。 因裴二郎的缘故,我对边关战事十分关注,时常通过赵大叔向衙门打听消息。 第三年,战事终于结束了,大楚完胜,胡蛮子被驱逐,朝廷在界北关外。 裴二叔年少从军,距今已有七年之久,而我自到裴家,从未见婶娘给他寄过衣物。 想到这里,心里不由得叹息一声。 第二年,手头宽裕一些,我为他缝了件更好更暖和的亵裘,又多做了一套护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