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单电子双缝G涉实验 (第2/2页)
我会被保安叉出去吧? 杜奉予和纸人表弟都在厨房忙活着。他们表面上毫无交集,背地里的点点交流却变得更多了。 我跟纸人表哥默默回到偏屋关上门。我忍不住和对方交流的欲望,便对纸人表哥说:“我听不见你说话,你得写字和我交流。” 这次纸人表哥没有异议,我估计他已经猜到了什么。果然,他从柜子里拿出发黄的演算本和圆珠笔后,写下第一句话就是:「摩托车钥匙在你身上,我才是多出来的那个柯岚。」 “是。”我回答。 「你们是不是都能分辨出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看起来也是个纸人吗?」纸人表哥又写道。 我颔首,随后也低声向他提出自己的问题:“我有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和杜奉予有关,你知道是什么吗?” 纸人表哥看了我一会,谨慎地没直接作答,而是用圆珠笔在纸上点了许多点点。在旁人看来,这只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笔点,但我一看就明白了——对方也有小雷达! 我激动起来,连忙接过他手中的圆珠笔,写下一个「雷」字。 纸人表哥拿回笔,在我的雷字后写下一个「达」。 我们看着纸上笔迹完全一致的两个字,开心地抱了抱彼此。终于不是自己一个人为雷达的存在而疑惑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过去有什么不同。」纸人表哥写道,显然也意识到存在平行宇宙的可能。而这也是目前关于他来源的数种可能中,唯一能靠我们自证的一种。 多世界理论,是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提出的一种大胆的量子力学诠释。要解释这种理论的诞生,不得不提到物理学界的着名鬼故事——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故事的起源很简单,就是科学家将光子发射机对准有两条狭缝的挡板发射,根据观察挡板后的屏幕上会出现怎样的光,判断光子是粒子还是波。 如果光子是波,会在通过两道狭缝后形成两个新波源。这俩波因为相互干涉,又会在后方的屏幕上留下斑马线般的光纹。 如果光子是粒子,则会像子弹一样笔直地穿过两道狭缝,最终在后方屏幕上留下两道杠。 经过第一次实验后,科学家们根据光通过缝隙后在屏幕上形成了斑马线,判定光是一种波。随即就准备把‘光子是波’写进论文发表后,直接进入下一话题。 但粒子派科学家们表示:光子光子!本来就是一粒一粒的东西,你们非说是波。是你们波派的实验做得不精确,我们要改良实验! 于是科学家们又将光子发射机调成点射模式,保证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认为这样一定可以得到两道杠,证明光子是粒子。 然而实验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即便一个一个地发射光子,屏幕上依旧形成了斑马线。 这下不仅粒子派傻了,连波派都傻了。 因为斑马线是干涉条纹。出现斑马线意味着光子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并相互干涉。但科学家们明明是一个一个发射的光子,理论上一个光子一次只能通过一道狭缝。它是光子又不是饼子,不能掰两半的东西咋可能同时通过两条狭缝和自己干涉呢? 这第二次实验,让科学界有了光子粒子会出现叠加态的初步证据。而叠加态是指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意味着实验中的单粒光子确实同时穿过了两道狭缝,才能与自己干涉。 不信邪的科学家又做了第三次实验,架上探测器观察光子到底如何通过的狭缝。然而这次的实验结果,吓傻了所有人。 科学家们发现只要打开探测器,光子就会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任意选择其中一道狭缝规规矩矩地通过后,在屏幕上留下两道杠。 这意味着原本处于叠加态的光子,因为探测器的存在突然衍射成为单态。它无法再在同一时间穿过两道狭缝与自己干涉,这次它只能穿过一道狭缝。是人类架设探测器对粒子的观察行为,改变了粒子。 可一旦科学家关闭探测器,光子又会再次展现出波的特性,在屏幕上留下斑马线。 好比杜奉予这个观察者不在时,我就偷偷想他。而他在我身边时,我又抗拒他。他清楚地知道我有二象性,但他永远无法亲眼观测到我的二象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