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9:婶婶答应我了(,,修罗场,婶侄,)。 (第2/2页)
得对帘后之人产生了几分兴趣。 顾怀进:“建康何时多了这么位箜篌了得的人物?” 夏侯阳嗤之以鼻,“谁叫你深居简出,建康许多新鲜事都不知晓。” 好在众人并没有过于关注白卿云的身份,很快就揭过了此事不提。 白卿云在帐幕之后,嗅着焚起的加兰香,侧耳听着诸子论道。 起初只是些玄谈经义,诸如《老子》、《周易》。 后来不知道是谁起了头,议论起了天下时局。 “北闫霍燮老儿病逝洛阳,秦王霍英即位,君权变替,正是南楚北上征伐的好时机。赵大将军和丞相定能破军而上,夺回北地!” “不然。潼关之战,霍英连破十六城,替霍燮稳固了江山。霍英之才,不在霍燮之下。” 严乐驹倒没有楚明宣这么乐观,他是这群公子哥里较为稳重的一个。一月以前还陪父亲镇守在西边疆域,谁想夜间巡视的时候不慎落马伤腿。 严小将军本意是留在边关养伤,但原本就不想严乐驹戍边的严夫人以年关将至为由,勒令严将军把人放回来。 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要不是严乐驹的伤还没养好,不然他也像秦岫一般随父出征了。 顾怀进赞同地点了点头,“季之的信前几日才送到我案头,北闫内部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混乱。半月前,霍英已经平定了陇西叛乱,南下迎战我军,此战恐不乐观。” 郭季之是顾怀进发小,也在北伐军中。 前线也如严、顾二人所料,北伐之战打得并不顺利。 北闫、新齐、南楚三个大国里,各有一位用兵如神,几无败绩的战神,分别是霍燮,赫连风,赵晗。 霍燮病逝,继承他帝位的秦王霍英在领兵打仗上似乎比起他叔叔来更胜一筹,而新齐的赫连家族与霍英侪辈的少年英才更是不计其数。 南楚刚立国不久,国无锐气,中原扼控居庸关、武胜关,形势易守难攻,倒不至于被北闫和新齐挟持。 但想要北上收复长安、洛阳,也是困难重重。 总而言之,三大国并立,谁也在谁手上讨不了好。若不是此次北闫更新换代,内乱频起,有可趁之机,朝中的大臣也不会同意北伐提议。 本来赵晗大将军北伐过一次,然而当时中原内乱,导致已经打下长安的赵晗不得不按照元晖帝的旨意收兵回朝,平定秦释的叛乱。而守城的将士无才,又把打下来的城池丢了,白费了赵大将军的努力。 而此次北伐,霍英手腕强硬,居然在半个月内平息了内乱。 霍英在北平定完其叔霍流的叛乱后,就带兵向南疾行。 攻克彭城又占据水源的楚军以为闫军刚打完内战,再加上连日奔波,必定精力不济、士气低迷。 而他们连战连捷,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于是渡河北上,打算与闫军正面交手。 霍英军中,有一员猛将,此人名叫秦可,谋略不逊于南楚的前大司马秦释。 所谓骄兵必败,他建议霍英诱敌深入。 于是,闫军与楚军在淮水北面交手。霍英佯装不敌,带兵退守信都。楚军自然不会放弃这大好的机会,打算乘胜追击,誓要攻下信都,直取晋阳,殊不知他们早已中了敌人的圈套。 霍英提前分出去的一只精锐,由秦可带领,依靠丘陵的掩饰,侧面绕过,切断了楚军退路。收到斥候消息后,霍英立刻从城中出兵,与秦可前后夹击南楚的军队。 大将军与霍英在淮水北岸僵持半日,没在霍英手上讨着好,无奈向后突围,带领三千骑兵仓皇逃回淮水南岸。 此时,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都还是捷报。等赵晗败走的消息传回都城,战场的形势还会有更多变化。 而这些变化,未必是对南楚有利的变化。 他们恐怕又要让洛阳、长安二地的楚民失望了。 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又一年。*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