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74 不被承认的朋友(求月票)  (第1/2页)
    有官员下意识地即道:“可崔大都督如今尚在北境……”    魏叔易道:“洛阳地处中原,崔大都督由安北都护府动身,直接赶赴洛阳,同徐正业等人自扬州发兵去往洛阳的距离并未相差许多。”    扬州在南,安北都护府在北,洛阳所处的位置即在二者中间。    此一点,同时也证明了洛阳的位置便决定了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女帝不敢待此战存有分毫侥幸之心的缘故所在。    此刻,听着魏叔易的提议,女帝垂眸看着面前展开的舆图:“而徐正业已过徐州……”    “但汴州尚可阻拦。”魏叔易道:“时间上应当赶得及。”    “可北境尚需严守……”一名官员道:“若玄策军撤离北境,北狄怕是要闻风趁虚而入!”    “玄策军何须撤离?”马行舟看向魏叔易:“想来魏侍郎之意,是让崔大都督只身赶往洛阳,在洛阳同京师派去的七万玄策军会合——”    “正是如此。”魏叔易道:“北境不能有丝毫松懈,八万玄策军依旧留守北境,继续整顿修筑边防之事。”    他们此时需要的,只是一位能够统领玄策军的将军。    “臣附议。”一名大臣道:“有京师七万玄策军,若再加上崔大都督,定可保洛阳安然无恙!”    这不是盲目的信任推崇,而是这些年来一场场胜仗累积下来的威望。    大臣们以此开始推算大军赶路的时间,以及崔璟自北境赶往洛阳的路线。    最终得出推测:“崔大都督若率轻骑赶路,自河东道南下……必能及时与七万大军接应会合!”    从路程上来说,自是京师距洛阳更近,但大军赶路更加耗时,崔璟若率轻骑上路,则可一路快马加鞭。    所以,魏叔易此法,从时间上来说,是可行的。    见圣册帝仍未松口,思索之间似在犹豫着什么,马行舟道:“陛下,臣以为,若能由崔大都督指挥此战,非但可保洛阳无恙——”    “届时,崔大都督率玄策军于洛阳,而肖将军与常大将军在后夹击,两军如能配合行事,徐正业前路与退路皆被阻断,徐氏乱军或可一举尽灭,就此一劳永逸,更能威慑各处。”    圣册帝目光微动,慢慢从舆图上移开。    这一劳永逸之法,的确令人心动。    如能就此灭除徐正业一党,自是再好不过。    能领兵者自然不止崔璟一人,但正如这些大臣们所说,真正能将此一仗的胜算拔到最高的,却只有崔璟。    最好的大军,当配最好的将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反之则截然不同。    徐正业起兵之初,她固然震怒,却远远称不上惊慌不安,直到李逸一败再败,江宁失守……    再到眼下,这乱臣贼子怀此狼子野心,竟觊觎起了洛阳之地!    她不能有丝毫大意,为保万无一失,她理当让崔璟前往。    可若由崔璟率玄策军指挥洛阳之战,她却又不免心存其它顾虑。    一个是玄策军此时的统领。    一个是玄策军真正的旧主。    更不巧的是,前者曾于去年芙蓉花宴之上,当众表明过非卿不娶的决心……    再有自长孙家之事后,蠢蠢欲动的崔氏族人……    这每一桩每一件,在女帝心底,皆如同不安分的暗刺隐患,随时都有可能破土而出,成为一把威胁皇权的利剑。    面对众臣提议,女帝再三权衡之后,视线再次落在舆图正中的洛阳城上方,最终道:“诸位爱卿言之有理,此一战指挥之职,唯独崔卿可以胜任。”    “然崔卿既是轻骑赶赴洛阳,为其安危起见,事先便不宜暴露消息行踪。”圣册帝道:“所以,崔卿只能奉密旨前往,而不可惊动各处。”    马行舟等人皆应声附和:“圣人思虑缜密,理应如此。”    圣册帝:“如此,为了不令各处起疑,明面上便还需另设一位主帅,率七万玄策军由京师动身,朕会事先与之说明其中利害关系,待到洛阳,见到崔卿之后,由其再行移交兵权与崔卿。”    大臣们思索着交谈了一番。    显然,此人虽只是个混淆视线的“幌子”,但仍然还需慎重择选。    此等关头,每一步都要慎之又慎。    “……不如,便从玄策军中挑选一名可临时担任帅职的将军?”魏叔易心有猜测,试探着给出提议。    圣册帝斟酌罢,却道:“玄策营中如今留守京师的武将,皆在四品以下,不足以威慑各处,亦不足以表朕护洛阳之志。”    魏叔易心中微动,遂应了声“是”,暂时不再多言。    其他官员随之给出提议,但无需圣册帝开口,自有别的官员开口反驳,无它,这些人选,的确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有官员暗叹了口气。    偌大的朝堂之上,如今竟无几个有服众之能的武将可用,先前贺危算是一个,可却……    若能多几个堪当任用的将才,此番也无需大费周章将崔璟自北境调回。    想到此处,不免要说到那位横空出世的“将星”,还将星呢,若果真让徐正业去了洛阳,这将星二字,可就要成为天大的笑话了!    “朕突然想到一人,或可担此任。”    众臣商议不下之际,圣册帝缓声开口,说到了一个人。    “李献,明日便能抵京了。”    众官员微怔。    韩国公回京了?    ……    李献本不姓李,姓贺,李姓乃是赐姓。    但李献本人,却是圣册帝的嫡亲外甥。    女帝除了应国公这个胞弟之外,上面曾还有一名长姐,早年嫁与了一名贺姓武将,名唤贺敷,贺危与其算是同出一族。    女帝登基后,封贺敷为韩国公,其妻明氏即为韩国公夫人。    韩国公夫人去世的早,三年前,南蛮异族在南境挑起战事,韩国公与其长子李献奉旨出征,然韩国公年迈,又因身中瘴气,于出征一年后即病死在军中。    南蛮的气焰因此更为嚣张,女帝遂派出崔璟与常阔率玄策军前去平定南境。    再两年,南蛮终于被驱逐出京,去年春日,崔璟与常阔班师回朝,而承袭了韩国公之位的李献,则奉旨留在南境整肃边防,直到前不久,才被一道密旨召回京中。    ……    魏叔易等人出宫时,天色已经暗下。    宫门外,魏叔易与同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